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文化 互動 User Study

Social Interaction Design in Cultural Context:

A Case Study of a Traditional Social Activity

Ko-Hsun Huang * and Yi-Shin Deng



Abstract:

在這份研究中,指出社會活動是包含在於文化脈絡之中。而其中田野調查顯示,豐富的文化特性是台灣傳統社交活動的重心,由於這些文化特徵的融合,與人們的生活型態相關,另外情境思考在此篇中的運用,從有關的面向去思考,例如此篇提及的文化脈絡,則可以作為未來設計的參考依據。

研究中參考多人的使用者經驗(本意為飲茶者分享,這裡請容許作此解讀),採用訪談方法探索台灣的飲茶風俗,並且以所發現之結果,提出了多個面向對於本活動的重要性的模型。並提供一些對於人與人、社交互動以及文化傳承的設計建議。最後指出,在發展互動設計時,社會的文化特色,應當被視為關鍵主題之一。


Introduction:

此篇以中國喝茶文化作為主題,探討在中華文化脈絡中,兩者之間的情境發展相關性,從「年齡區隔」可分作三個主要探討族群:1. 已退休的老年人a retired senior citizen2.中年人middle-aged parent3.年輕族群a college freshman。文章開頭即提到,社會活動與文化發展脈絡為息息相關,而本研究以喝茶此種傳統的社會活動,作為鑑別文化脈絡是否包含於社會文化之中,揭露隱藏的社會互動行為。

內容中提到五個模型,分別為:1.流動模型(flow model-- 包含相互之間流動的資訊、閒聊、去詢問專家或行家的訊息與建議,當然詢問過程中會遇上溝通的壓力,這是在開啟話題時候所預設的壓力(見figure 12.程序模型(Sequence model--從準備到燒茶、喝茶服務、溫暖茶壺、控制火侯到倒茶等程序都是此模型需具備的既有知識(見table 13.文化模型(Culture model-- 此模型與生活形態相關,在此因主要探討台灣人,喝老人茶(lao-ren-cha)的習慣可能與年齡、生活作息相關聯,當然,在此也談到會進而影響周遭的人加入喝茶的習慣,一同調整家人的習慣(figure 2)4. 器具模型(Artifact model-- 此項談到的器具指的是用茶時所用的加工品,ex有人會選用不繡鋼的材質的茶托取代木製的材質,考量的即為好攜帶與方便儲藏性(figure 3)5. 實體模型(Physical model-- 其實很少人會要求具備非常齊全的設備環境來建制一個很有格調的氣氛。

此項討論的是實體環境安排圖,包含設備、垃圾桶、瓦斯桶、沙發等(figure 4)

研究方法主要為田野調查法的個別訪問(深度訪談)。當然除了上一段提及的喝茶五大模型(the workflow, the interactions among participants, the artifacts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仍然有潛在的問題與情境發生。將他置入文化脈絡來討論,可以看出在台灣的生活型態、傳統的習俗、中國社會價值、以及孔子學說,在在影響文化現象的產生,不能不考量在內。當然隨著現今生活步調的加快,喝茶文化似乎不像過去傳統的如此要求儀式表現,但仍舊不失為調劑身心與社會互動的活動之一。先透視參與者的前製動作,動機與態度為兩大重點,「動機」重視是否能滿足身心需求進而吸引人們去參與進行,而「態度」則著重於在地化已久的習慣,從歷史與文化面向去追溯人們的觀點。再從社會活動的特點觀察,「文化脈絡的相似」從而發現潛在的使用者。「支持自然文化」喝茶中呈現自然的關係與互動。「滿足的情緒」讓身心得到紓解。「習慣形成」喝茶能夠成為一種受歡迎的活動也是因為他們認為藉由喝茶能有健康的優點。




最後提出了對於設計的啟示:
1.加強飲茶在社會活動所扮演的角色及功能:活絡情感與對他人之敬意。
2.將主從機制套用於網路,由網路來實現部份功能(EX:Facebook)。
3.擴展更多社會風俗,發現目標更多使用者。
4.增加記憶:利用創新設計與多媒體技術取代一般的紀錄,維持這項社會傳統。

參考出處: http://www.ijdesign.org/ojs/index.php/IJDesign/article/viewFile/341/15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